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小时候,每到夏天,村里搞双抢的时候,田里时常要抽水。仅有的几个池塘被抽干水后,就会出现很多河蚌。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拿着铁桶去捡。为了确定河蚌的位置。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用脚去踩来试探。

那时的河蚌不仅多,而且个头也大,差不多是好几斤重一个的如果运气好的话,一次捡个几十斤也不是不可能。

捡来的河蚌,据一些年长的人说,需要在清水中养上几天,让它把肚子中的脏物吐掉,之后,再把外面那一层厚厚的壳剥掉,露出的河蚌肉取下去爆炒,那肉质非常的鲜美,如果再喝上一杯自制的谷酒,那实在是太美味了。

不过,现在也有不少人保持着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河蚌自然生长在河里,肉质肮脏,不能吃,去捞河蚌一般是图个新鲜,回家后,直接把它剁开,便用它来喂猫和喂狗了。那这河蚌到底能不能吃呢?现在的河蚌越来越少,又是为什么呢?

河蚌到底能不能吃?

吃是肯定可以吃的,河蚌它号称河鲜中的第一鲜,体内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A等元素,营养价值可是足够的。那既然如此,为何有人说河蚌不能吃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觉得河蚌是生长在淤泥当中,里面肯定是有很多脏东西的,吃了会影响健康。而且河蚌中除了污垢外,还有蚂蟥,所以千万不要吃,也不要随便拿过来玩。而且河蚌如果想吃并太好处理,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烹饪技术,首先需要用流水冲洗掉泥沙,然后摘取河蚌内部一些部位,烹饪时必须蒸煮透,不然腥味很浓,操作步骤较为繁琐。

也许正是因为此,到了现今,吃河蚌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你会发现,走近一些水域,很难再发现河蚌的身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河蚌越来越少,有5大根本原因

第一,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和工业化程度的加快,不少工业废弃物直接排放河流,导致水质污染严重,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开始不断下降,河蚌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而且排放到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对河蚌的生存繁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河蚌在以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材,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捕捞,河蚌本身的生长速度就比较慢,过度的捕捞使河蚌数量不断减少,一些河流中早已不见河蚌的踪迹了。

水中的生物之间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随着各种生活垃圾和污水排入河流,水域中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河蚌的竞争者都在竞争食物,致使河蚌的食物链断裂,生存变得越来越难了。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第四,现在农村中的不少河流都变得干涸了,以前都是山好水好,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后来不少地方搞了拦河坝,一些小河流,湖泊就断流了,到了夏天,因为长时间不下雨,河流就开始干涸,可河蚌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正如鱼儿要水才能存活。

第五,河蚌属于雌雄异体的动物,他们主要繁殖期是在夏天,繁殖方式相比其他生物来说比较特殊,需要其它的动物来帮忙,比如鰟鮍,它会把卵产在河蚌壳中,此时河蚌也会借机排卵,附在鳑鲏身上,鳑鲏受到刺激后,就会将河蚌的卵包裹起来,形成囊状,过2-5周,就会形成幼蚌,自动脱离鳑鲏,沉入水底生活,大概经过5年左右,达到成熟。

总的来说,河蚌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河蚌繁殖时间长,再加上现在老百姓生活过好了,餐桌上可选择的余地多了,基本上很少到野外去捕捞河蚌了,所以食用河蚌也就越来越少了。

不过,河蚌除了可以吃,它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它可以产珍珠。

常听人说开蚌取珠,就是一道把河蚌剖开,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从壳中取出来,直接展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非常奇妙。

那么,这河蚌中到底有没有珍珠呢?

发掘河蚌新产业——珍珠?

河蚌在生物学上属于软件类动物,它的学名很多,比如河歪,鸟贝,河蛤蜊等等,喜欢生活在淡水湖,小溪流等地方,肉可以食用,除此之外,人们常常用它们去培育珍珠。

珍珠肯定是有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河蚌都有,而且珍珠生长是有条件的。必须有外界的虫子或沙子的颗粒进入河蚌体内,然后河蚌会将这些东西包起来,同时通过自身分泌的珍珠质,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最终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珍珠。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这些珍珠根据河蚌受到其它物种的刺激的程度不同,分为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

所谓有核珍珠,就是把包含的异物通过自身释放珍珠质层层包裹起来,最终形成的珠子。而无核呢,是河蚌受刺激后,细胞开始逐步分裂,之后分离,把自身分泌的有机物质包围起来,整个陷入外膜中,形成了独特的珍珠囊,此珍珠囊就是无核的。

不管是哪种珍珠,都是天然形成的,价值比人工制造的要高很多。

珍珠自古以来都是贡品,有史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和禹时代,淮河流域就开始产淡水珍珠了,贵族们一般会用珍珠作为自己的首饰。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珍珠古国,珍珠养殖时间很长,中间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变革。从以前的零散养殖,到后来的大户养殖,再到如今的产业化规模养殖,珍珠产业规模在各地不断扩大。

河蚌珍珠养殖产业的探索

说到养殖,以前河蚌养殖的模式是直接向水体中投鸡鸭粪,结果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造成了巨大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整个蚌塘都是黑而臭,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废弃的蚌肉,壳堆积如山,别说取珠,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后来不少地方出台了禁令,必须净化水质,保护环境,要推动河蚌珍珠养殖产业转型。

为了给河蚌打造一个舒适的“家”,一些区域开始在水中铺设主水管道,蚌挂养在水管下,把室内培育出来的藻类,通过电脑控制的管控系统,输送到河蚌壳,壳上事先钻好孔,再输送到蚌壳体内。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采用这种方式后,灵活的根据河蚌的生长期,季节及气温等因素,定时定量来实现精准喂养。

况且,河蚌是天然的环保生物,是水中的净水器,吸的是脏水,吐出的可是净化后的水,通过人工精准投喂,不仅利于河蚌的营养,还能起到过滤外界水体,有治水之功效。

采用新型养殖模式后,不仅缩短了人工量,还扩大了养殖的密度,河蚌饲养的周期也缩短了,如今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河蚌,随时可以摘取珍珠,高产量带来的珍珠品质可是一点都没打折哦。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中国珍珠第一村,诸暨市下湖镇长乐村,全村80%以上的人都在做珍珠产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全覆盖。

这几年,随着电商,直播的兴起,新的销售模式,让珍珠产业真的做到了线下线上打通的双赢局面。长乐村有的村民,一场直播,虽然刚开播5分钟,在线人数仅仅100来人,但主播推出的每一款珍珠饰品,基本上1分钟全抢光。

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线上靠流量,线下靠的是品质和口碑。2021年,全村线上销量就有38亿元,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真正的把互联网、生态化的珍珠产业和乡村旅游结合了起来,探索了一条振兴乡村,带动村民致富的好路径。

未来珍珠之路,必定是数字+珍珠的深度融合,黑科技不仅做了生态保护,同时还在经济利益中找到了平衡点,这必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千度导航 发表于 2023年9月10日 17:34。
转载请注明:河蚌越来越少是因为难吃?5大根本原因告诉你 | 千度百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