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庄子小传

《史记》说:“庄子名周,蒙人也。曾作过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胡适据庄子与惠施往来,且死于惠施后,推测庄子死于公元前275年左右。后世,人们常把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合称为“老庄哲学”,其实,庄子比老子晚出约300年。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后来,楚成王欲聘庄子为相,且“厚币迎之”,庄子却朝楚史说:“……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庄子这种“宁游污渎自快”,不想“为有国者所羁”的出世思想,给后世无数官场失意的文人很大影响。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官场失意的知识分子,自杀者甚少,他们多数归隐山林,在田园牧歌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不能不说是庄子的一大功劳。

《庄子》今存33篇,内七,外十五,杂十一。胡适认为,内篇七,大致可信。外篇杂篇语言拉杂,靠不住。《天下篇》则是《庄子》全书的后序,不可能是庄子所作。可见,《史记》所列各篇均靠不住,均为假托。

二 哲学特征

1,生物进化。

《庄子·秋水》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认为,万物无时不在变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不要去管它,万物自会按自性生息变化。“自化”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主旨。《庄子》是被动的生物进化论,纯粹是靠天然的“偶合”,如鱼能游泳,鸟能飞翔,猴子能爬树等,不适合大自然环境的物种,渐渐被淘汰。庄子否定生物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努力战胜天然处境的进化。比如,人能造出许多器物,可上天入海等。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寓言》篇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像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庄子告诉人们,万物生长以不同的形式新陈代谢,始终循环,找不到头绪,这就叫“天均”。“天均”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万物本来是同一类,后来变成“不同形”的物类,并不是开始就变成各种物类,而是这些物类一代一代进化来的,故叫“以不同形相禅。”

庄子的物种进化论,是“万物自生自化,并无主宰”的进化论,他在《齐物论》中,借影子作比喻,说明事物的自生自化。“虚影”问影子,“你怎么一会动,一会不动,一会站着,怎么又坐下,你怎么没有独立的性格”,影子说:“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影子的意思是,因为我有所依靠才会这样,我所依赖又有所依赖才会这样。庄子意在说明,影子自身没有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不遣是非

《庄子·天下》篇说:“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道术,包罗万物,变化无常,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庄子喜欢这种道术,认为天下混浊,不能讲庄重的话,所以,他不拘泥于是非,用广大不可测度的言辞,将虚远不可捉摸的理论,将自己要阐发的道理,均寓于寓言之中。这段评论,简略概述了庄子哲学的特征,将一个言辞“恣纵”,用寓言阐发道理,虽“不遣是非”“与世俗处”,却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庄子·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是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彼是乎哉?果且无彼乎哉?

”这段话有点玄,却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他主要讲了“彼此”“是非”相生相存的道理,并且用死生和正确与错误互相包含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庄子认为,“彼”即是“非是”,“是”与“非是”,表面相反,其实两者相互相成。没有“是”,何处有“非是”?“是”中有“非是”,就如“东”里面含有“西”一样,东西虽然相反,而不可相无。彼是相反而实际是相生相成。庄子讲的这一点,有点像老子讲的“无”和“有”的关系。

《庄子·齐物论》又说:“彼是莫得其祸,谓之道枢。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段话的意思是,消除彼此的相互对立,是道的关键。抓住关键,便可应付无穷。“是”的变化无穷,“非”的变化也无穷,还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庄子告诉人们,天下是非,本来就不是永远不变的,世上无不变的事物,也无不变的事非,是非善恶均会随时势变化而变化。

《庄子·养生主》说:“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认为,用有限的知识如何去判断是非?还不如安分守己,听其自然。《庄子·齐物论》还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无论什么都有存在的道理,既然如此,世上的纵横、善恶、美丑、分合、成毁,都是无用的区别。庄子这种不反对固有社会,“不遣是非”“与世俗处”的观念,是极端的自然主义和极端的守旧主义,不利于社会进步,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3 达观思想

庄子对人生的一切寿夭、生死、祸福,一概“达观”。他把一切皆归之于命运。前面讲的是非观念,也是庄子达观思想的一部分。《庄子·大宗师》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们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自于自然呢?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庄子·大宗师》还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因有了古代真人“不悦生,不恶死”的思想境界,故死了老婆,他才会“鼓盆而歌”。

《庄子·养生主》在记载老聃死时,秦失说过一句话:“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这种“乐天安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达观”思想,是他人生哲学的主要内涵。

庄子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因素,如果人们都像庄子所说的那样,不关心社会痛痒,不问民生疾苦,乐天安命,顺其自然,看破一切是非同异,那么,国家和社会怎么能进步呢?

胡适批评庄子,说庄子的学说,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牟宗山批评庄子说,以“齐物之义铲平一切,其所显示的是一隔离的梦境,其逍遥乘乱,则落于任运而转的玩世不恭。背后亦有苍凉之感。以其所露出之华彩玄谈,虚矜之气,是一种愤世疾俗、避人避世之阴淡。此为衰世之精神,何足以玄奇彩?”

三 文学贡献

陈柱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文字与语言离得太远则为古典,合之太近则为方言,皆有违乎辞达之谓,在这关系上得其中者惟春秋战国的诸子散文。林庚则认为,诸子散文中口语成分的介入,使诸子散文“从呆板的史官文字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发展。

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者首当庄子。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闻一多说:“他(庄子)那婴儿般哭着要捉月亮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使他成为真正的诗人。”闻一多又说:“文学要与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所以,《庄子》足称文学,文辞也让人赞叹,孟、荀、韩等人文章,充其量算辞令的极致,是一种纯熟的工具”。

《庄子》文学的主要特色是“谐趣”与“想象”,他仿佛要告诉人,那无处才是我真正的故乡!

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庄子》寓言中的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会讲道理,比《战国策》中的某些寓言故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更加形象化。《庄子》喜欢用形象思维的生动性去感染人,而不是用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说服人,所以,《庄子》属抒情散文,而非说理散文。李泽厚认为,庄文以奇特夸张的想象为主线,以散而整的句法为形式,使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说理具有一种高举远慕式的“飘逸”。庄子的语言奇宕、飞扬、夸张,用韵文句错落。如《齐物论》排列整齐、音韵铿锵的特殊句式,占全篇三分之二,造成了文句“齐警的错综美”。

《庄子》中的神话故事,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闻一多指出,《庄子》中的“神人”、“真人”并非寓言。庄子相信他们的存在,“神人”、“真人”乃是人格化的灵魂。原始宗教灵魂不死观念是构成庄子神秘思想的基础。

顾颉刚对《庄子》中昆仑(西方)神和楚辞中蓬莱(东方)神推测他们的流布过程,认为《庄子》借助昆仑神化表现超脱的观念,呈现磅礴的雄魂之势,借助蓬莱神话表现静心养气的观念,呈现淡薄超然的气势。这两种风格均成为后来古典浪漫主义作品的风格基础。

《庄子》文章仪态万方,胜义无穷,为先秦诸子文学的最高峰。

版权声明:千度导航 发表于 2023年8月19日 23:50。
转载请注明: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 | 千度百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