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粟裕大将作为我国的军事奇才,向来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一直以来他都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风格,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

而陈士榘上将胸怀全局,多谋善断,特别善于打攻坚战,深受毛主席的信赖和器重。当年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时候,陈士榘则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按道理说两人会经常在司令部一起指挥作战,共谋革命大业,然而在华东野战军的很多次重大战役中,只要是粟裕指挥,司令部内都不见陈士榘的身影,他更没有履行参谋长的职责,那么这是为何?陈士榘为什么不在现场呢?

军事理念发生分歧

1946年,时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宋时轮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连番几场战役的失利让他苦不堪言。正在这时,中央安排了陈士榘赶来救场,接了宋时轮的班,成为山东野战军的第二任参谋长。而此时的粟裕正是野战军的副司令员。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根据以往大大小小的战役中,都可以看到粟裕的核心作战理念在于“机动”作战,这种作战方式避开我军攻坚能力弱的短板。而陈士榘却特别善于集中火力,打攻坚战,基于两人军事理念和战略的不同,在作战时,两人曾经有过不少的摩擦。

就比如说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这是陈士榘到山野两个月后,所参与的两场战役,虽然都大获全胜,收获颇丰,但胜利的过程还是有些曲折的。而粟裕与陈士榘的分歧很快就在这两场战役中凸显出来了。

在宿北战役中,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想法,一个想要突进苏北,另外一个想要到鲁南,双方坚持己见,就是不愿意坐下来商量出一个折中的方法。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眼看着战机稍纵即逝,粟裕心急如焚,索性直接单枪匹马去了山野的指挥部,说出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任命:“一切指挥由粟裕直接负责。”

这样一来,大家不得不服,这群悍将最终在粟裕的指挥下,打赢了苏北战役。不过他们只是服从了中央的命令,配合了粟裕的工作,实际上双方之间还是缺少磨合,以至于这场战役打的是举步维艰。

华野的将士们跟着粟裕久经沙场,早已经习惯了机动作战的方式,而陈士榘指挥的山野,往日的作战风格则是以攻坚战为主,种种差异和分歧就演化出了一些矛盾,后来在鲁南战役之中,这个矛盾又被扩大了。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宿北战役之后,陈士榘提出让部队回鲁南作战,因为当时的山东沂蒙腹地正遭受到国军的频繁侵扰,所以陈士榘坚持回鲁南作战。

粟裕则是坚持要留在苏北作战,两人商量来商量去都没有个结果,陈士榘在没有请示陈毅的情况下,拉上山野政治部主任唐亮直接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

在电报中,陈士榘汇报了当前华野与山野之间的分歧,还列举了苏北和鲁南两个作战方案的利弊,最终还是中央拍板,决定先行放弃苏北,先在鲁南站稳脚跟再说。

陈毅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是不悦,认为陈士榘是在向中央告他的状,实质上这种分歧在战争中不是什么大事,更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不同的军队,不同的人指挥都会形成不同的军事理念。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鲁南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在陈士榘的指挥下,最终也取得了胜利,但是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华中一师攻坚不利,加剧了两军的分歧。粟裕认为山东部队太执着于攻坚战,不擅长打运动战,而陈士榘认为缺乏必要的攻坚能力肯定是不行的。

一山不能容二虎,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合并后,一个队伍只能有一种打法,否则会成为一盘散沙。中央对此明确粟裕以副司令员的身份,专门负责两军的军事指挥,当然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只是他们的军事理念不同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之后的很多场战役中,经常找不到陈士榘的原因之一,因为理念不同,陈士榘宁愿带兵前往其他地方,而粟裕对此也喜闻乐见,因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方的尴尬。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如何解决内部分歧

鲁南战役虽然胜利了,但粟裕、陈毅,包括陈士榘都对此表示担忧。因为当时的攻坚战确实不适合我军,我军武器装备与国军比起来都较为落后,攻坚力量也确实不足,而且战争消耗太大了。而粟裕主张的“运动”作战显然更适合我军,能够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达到蚕食敌人的效果。

比如说在苏中战役中,当时敌军兵力只有12万人,我军兵力只有2.5万人,而国军还拥有精良的美式装备,这样悬殊的差距,我军在粟裕的指挥下,还能够七战七捷,直到今天,这场战役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可见“运动战”是粟裕的军事特色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而中央将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了粟裕,那也就说明中央认可了粟裕的打法,而毛主席对粟裕也赞赏有加。当然了,这不是对陈士榘的否定,而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要做出一个最合适的决策。

但这时陈士榘在华野的位置就会显得很尴尬,作为参谋长,职责就是根据战场形势进行作战方案的筹划,提出各种可实施的方案请司令定夺,然后参谋长再按照司令定下的方案来实施。

一般来说,一位优秀的参谋长,他的作用是大于副司令的,可以这样说,就算司令不怎么样,只要有一个好的参谋长,军队也可以发扬光大,因为参谋长是方案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而对于运动战,陈士榘却并不擅长,所以他也不能给粟裕提供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但也不能让他就待在司令部什么都不做。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这个关系呢?

最终,陈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根据陈士榘所擅长的作战风格,来安排他的工作。每逢大战,陈毅都会安排陈士榘亲临一线,指挥纵队作战,这正是陈士榘所擅长的,有能力又有威望,一线战士们都心甘情愿服从他的指挥。

在莱芜战役中,陈士榘先是带着一个半纵队伪装成主力,在南线拖住敌人,后期又回到北线,指挥几个纵队进行围攻。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孟良崮战役中,陈士榘也是带着几个纵队去打了泰安攻坚战,还有豫东战役中,即使当时陈士榘已经与华野主力汇合,与粟裕一起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的却是副参谋长张震。

因为情况特殊,当时陈士榘在外领兵作战,虽然挂着参谋长的头衔,但是没有履行参谋长的职责。粟裕则一直兼任参谋长的职责,但他发现自己常常力不从心,实在是太累了,几番考虑之下,最后提拔二纵副司令员张震担任华野副参谋长。

之后陈士榘又率领各纵队围攻黄百韬,他一直奋斗在一线。再后来陈士榘率军成功解放了开封和洛阳这两个重要城市,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而张震虽然担任的是华野副参谋长,实际上履行的却是参谋长的职责,常与粟裕一起商讨作战方针。那么陈士榘本人对此是什么看法呢?

军事理念百花齐放

每逢大战,陈毅总会安排陈士榘带领几个纵队到前线作战,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大家的颜面,陈士榘不用因为协助不了粟裕而感到不安,粟裕也可以不用顾及到陈士榘的想法,心无旁骛的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思路来进行作战部署。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而这种形式的存在,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包括当事人陈毅、粟裕以及陈士榘本人,甚至可以说中间也有中央和毛主席的默许,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所有人都处于最舒服的状态,也能人尽其才,达到最好的效果。

尽管陈士榘不在粟裕身边履行参谋长的职责,但他在华野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陈士榘在作战时的出色表现,让他多次受到中央的肯定和表扬,在建国后陈士榘更是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个军衔对于陈士榘来说,可谓是实至名归。

虽然指挥风格有所不同,但也正是因为不同的军事理念和分歧,才为我军提供了多样化的作战方式和战术选择,正所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我军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消失的参谋长:为何粟裕一打大仗,陈参座都“恰巧”不在司令部?

然而在很多记载中,关于陈士榘参战的事情,只有寥寥几句或短短几行,比如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陈士榘传》中,关于孟良崮战役中,提到陈士榘的段落只有九行半而已。而后人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片面的看待陈士榘与粟裕之间的关系,这肯定是不对的。

面对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我们不应该随意猜测和评价他的过往,陈士榘是一位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雄,向陈士榘致敬。

对于粟裕和陈士渠将军不同的打仗方式,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陈士榘传》

2.粟裕.百度百科.

3.陈士榘.百度百科.

4.粟裕:十大将之首 战争年代屡立奇功--党史频道-人民网 .2021-06-09.

5.开国上将陈士榘的传奇经历 .人民网.2017-12-24.

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对话皆为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和当时的情景合理设计的,不可作为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