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收到一位新茶友的提问:
“六大茶类里,我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叶?”
类似的好奇心,想必很多人都有。
但村姑陈左思右想,硬生生被难住了。
原因在于,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太大了。
一提起六大茶类,稍微了解点茶叶知识的人,都能一一报出名字: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茶叶的不同工艺所划分。

然后,就会有人总结说,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饮用,容易上火体质者,应喝凉性茶;体质虚弱者,应喝中性茶或温性茶;冬红夏绿,切勿违反季节喝茶……
讲得有鼻子有眼,由不得大家不信。
好多人立马拜倒在这些言论之下,纷纷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喝的茶叶。
可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原点。
正是应了网络上很火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谁都知道喝茶要凭个人情况,可究竟如何才能排除万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茶呢?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4点建议,且听我慢慢道来。

《2》
建议一: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
前面提到,有人说要根据体质喝茶,并涉及到了很多中医方面的知识。
而作为一个普通茶客,不熟悉中医学,也不懂得自己是什么体质,到底是热是寒。
这里头的东西,非专业人士,资历不够者,很难说得清楚。
所以,从现实出发,我们应该试着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
六大茶类的发酵程度各不相同,工艺也有区别。
绿茶不发酵,黄茶轻发酵,白茶微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黑茶后发酵。
不发酵的绿茶,常常被认为是“寒凉”之物。
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加工过程中有杀青,从而保留下了大量的茶多酚物质。
茶多酚物质,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性。
故而,胃弱的人,长期喝绿茶会产生不适感。

而微发酵的白茶,也经常被当作和绿茶一样,很寒凉。
但实际上,白茶虽然发酵程度不高,但没有经过杀青,体内的茶多酚会随着时间,不断减少。
一般情况下,白茶做好后的一到两个月时间,茶多酚就会达到正常值,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新白茶性平和,老白茶性温和,不寒不凉。
与其搬出中医上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不如现实点,直接看身体的反应。
不要只盯着某一类茶,而是要多加尝试。
先入手小包装的,若是觉得喜欢,再回购也不迟。
喝得多了,自然也知道什么茶能让身体舒服,身心愉悦,那便是最适合自己的。

《3》
建议二:不要盲目追求功效
现代都市人,大多经济独立,注重身体。
喝茶,也成为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许多人喜欢喝茶,一是为了解渴,二是补充些许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不可否认,正确喝茶,喝好茶,的确对身体有益。
但存在一些极端派,直到当身体出现不良现象时,还会想着依靠“喝茶”来解决。
关注健康,是好事,可盲目追求效果切不可取。
身体是自己的,要对自己负责。

茶叶就是茶叶,仅仅只是天地间的一片树叶。
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后,诞生了六大茶类,各有各的优点擅长。
但如果仅靠茶汤内所含的物质,就想治疗某种疾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面对商家的过度营销,还是应该客观冷静去分析。
喝茶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品饮香气和滋味,放松身心,提升生活质量。
而倘若遇到疑难杂症,及时就医,才是王道。
另外,不管是哪一种茶叶中,都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
长期喝浓茶,不仅对身体无益,还可能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4》
建议三:量力而行,买自己经济范围内的茶叶
“要喝就喝最顶级的茶叶”,这是大多数新茶友的第一反应。
然而,茶叶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其中之一,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不像买钻戒,买金银首饰,可能一辈子只有几次。
咬咬牙,也就下手了。
但喝茶,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务必要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丰俭由人,在我们经济范围内,量力而行。
买对不买贵,这样不仅能喝得开心,而且物有所值,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会嗖嗖上升。

反观有些人,为了追求名优茶,斥巨资入手。
却不曾考虑到,买茶的开销,已经占据了生活中的一大部分。
至于其它方面的开支,则大大缩减,生活品质不增反降,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喝茶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而非必需品,更没有必要人人都买一斤五位数的茶。
而还有的人,为了充面子,买名不副实的茶叶。
如200元一斤的金骏眉,500元半斤的牛栏坑肉桂,99元包邮到家的10年陈老白茶……
稍微懂茶的人,一喝准露馅。
消费观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在这里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一套。
只能用这篇文章提醒大家,量入为主的同时,也必须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究竟是享受茶叶带来的风味,还是自己永远无法被真正满足的虚荣心。

《5》
建议四:多喝多学,少听大师和砖家所言
为什么小白都喜欢相信大师?因为大师们喜欢“创造发明”,拥有很多头衔。
xxxx高级茶艺师,xxxx御用制茶师,xxxx第三代真传弟子,xxxx国际茶学专家,诸如此类。
所以,小白们被大师唬住了。
大部分的新人,无法分辨自己面前的到底是真大师,还是伪大师。
尤其是当他们给你创造出一堆资料和名词,让你觉得“这是真东西”,让你觉得“价有所值”、
然后,你就乖乖掏钱,为这些玄之又玄买单。

一些懒得动脑筋去学习茶知识的人,常常会把大师的话奉为至理名言。
买回家后才发现,这些茶叶的味道,不尽如人意。
这时候,大师又会搬出一套说辞——适口为珍。
于是乎,“适口为珍”成为了绝大多数劣质茶的遮羞布。
不仅浪费钱,还伤身又伤心。
与其信大师,不如信自己。
多看看那些正经传播茶文化的内容,听听那些每年都要亲自上茶山、走茶厂的人是怎么说的。
带着较真精神和求知欲望的茶友,上当受骗的几率,远不及那些习惯了偏听偏信的人。

《6》
人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第一时间,就想到向前辈学习,找书学习。
但村姑陈的建议是,选择引路人时,要非常慎重。
因为刚入茶圈的新人,就像是一张白纸。
全然不知自己的第一笔,该画什么,完全没有分辨真伪的能力。
只能依葫芦画瓢,跟着别人盲目地走,不知何处是目的地。
对方说什么,就信什么。
如果遇到了一个不靠谱的老师,那么未来的买茶取向,就会被深深打上烙印。
想要去掉这个烙印,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买茶、喝茶,不能急,要慢慢来。
踩雷是常态,有得必有失。
平常心对待,独立思考,多加学习,自然就能少走弯路。